百竹苑

同气相求——当君子遇上竹子

竹子虽不粗壮,但却正直,彰显气节,坚韧挺拔,不惧严寒酷暑,万古长青。竹是君子的化身,是“四君子”中的最君子者。

同气相求——当君子遇上竹子


竹之七德

身形挺直,宁折不弯,是曰正直;

虽有竹节,却不止步,是曰奋进;

外直中空,襟怀若谷,是曰虚怀;

有花不开,素面朝天,是曰质朴;

超然独立,顶天立地,是曰卓尔;

虽则卓尔,却不似松,是曰善群;

载文传世,任劳任怨,是曰担当。


正是由于竹身上的美德,因而深受历代文人雅士的推崇和喜爱。


“竹林七贤”是西晋时期有名的七个文人名士,分别是嵇康、阮籍、山涛、向秀、刘伶、王戎及阮咸七人。他们清廉正直,无视名利,经常聚集在竹林里进行文学创作。


同时,这七人虽然崇尚玄学、追求一样,但是各自所理解的还是有差距的。嵇康、阮籍、刘伶、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,“越名教而任自然”;山涛、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;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。


他们七人相与友善,在生活上不拘礼法,清静无为,聚集在竹林喝酒、纵歌。后遂用“竹林宴、竹林欢、竹林游、竹林会、竹林兴、竹林狂、竹林笑傲”等指放任不羁的饮宴游乐,或借指莫逆的友情,以“七贤”比喻不同流俗的文人。可见七人的品格,像竹子一样宁折不弯、襟怀若谷。

同气相求——当君子遇上竹子


王徽之,字子猷,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。王徽之曾经暂时借用别人的空房间,还没等安顿好,他立即要求家人种竹子。有人问他:暂时借住一下,何必这样麻烦呢?王徽之一边吹着口哨一边悠扬地吟唱,然后指着竹子说:何可一日无此君?


唐代诗人宋之问也在《绿竹引》中描写道:青溪绿潭潭水侧,修竹婵娟同一色。徒生仙实凤不游,老死空山人讵识。妙年秉愿逃俗纷,归卧嵩丘弄白云。含情傲睨慰心目,何可一日无此君?

同气相求——当君子遇上竹子


北宋政治家、史学家、文学家司马光还写道:吾爱王子猷,借宅亦种竹。一日不可无,萧洒常在目。雪霜徒自白,柯叶不改绿。殊胜石季伦,珊瑚满金谷。


足见君子文士们对笔直挺拔的竹子的钟情不已。


另外,在唐代还有个“竹溪六逸”的典故。这是开元年间隐居于竹溪的六位名士合称。分别是李白与山东名士孔巢父、韩准、裴政、张叔明、陶沔


据《新唐书·李白传》记载:唐代大诗人李白客居任城时与孔巢父、韩准、裴政、张叔明、陶沔等六人在徂徕山下的竹溪隐居,他们在此纵酒酣歌,啸傲泉石,举杯邀月,诗思骀荡,世间称呼他们:竹溪六逸。

同气相求——当君子遇上竹子


尽管总是觉得他们有些狂妄而不可狎近,但世人还是仰慕他们。因为他们有着隐士与逸民的心理特征,性之所至,高风绝尘。他们寄情于山水林泉,桀骜不驯,放旷不羁。


柴门蓬户,兰蕙参差,妙辩玄宗,尤精庄老,那是一种悠然自在的文化态度,更是一种理想而浪漫的生存方式。后来李白《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》诗中曾有“昨宵梦里还,云弄竹溪月”之句,便是对这段隐居生活的深情回忆。


北宋年间,有一个画竹子的高手,他叫文同。他为了能够画出逼真的竹子,常年在竹林里生活,不论是苦夏还是寒冬,从来都没有动过放弃的念头。


他为了了解狂风暴雨下的竹子,时常不顾自己的身体,一到下雨天就跑到竹林里去观察随风摇摆的竹子。就这样经过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地观察和研究,他对竹子在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下的状态一清二楚。所以画起竹子来,根本用不着画草图。

同气相求——当君子遇上竹子


后来文同画的竹子远近闻名,登门求画的人络绎不绝,为了能够更仔细的观察竹子,他在自家的后院种了大片竹子,每日观察,等到竹子一长新芽,便回到房间将观察到的画下来。


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竹子的各种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。所以每次画竹,他都显得非常从容,画出的竹子,无不逼真传神。后人夸赞他画竹早已胸有成竹,这便是胸有成竹的典故

同气相求——当君子遇上竹子


竹子遇上君子的故事数不胜数,古人爱竹,文人墨客为之挥毫吟咏,绘画抒怀,也形成了独有的竹文化。竹子虚怀若谷、青翠正直也正应和君子宁折不弯、襟怀若谷的浩然之气!